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译文】
  子张问什么叫看得明白。孔子说:“像水那样慢慢浸润的谗言, 使你有切身感受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称得上是看得 明白了。像水那样慢慢浸润的谗言,使你有切身感受的诬告,在 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称得上是看得很远了。”
  【读解】   
  “明”在汉语里是应用非常广泛而频繁的一个词,有聪明、明 智、明白、明察、洞明等多重近义的意思。概括起来,实际上就 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句话所包含的内容。
  孔子回答子张关于“明”的问题,是从怎样识别对待谗言和 诬告这一角度来说的。
  古往今来,谗言和诬告就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人们的灵魂,它 既是人人厌恶的最丑恶卑鄙的行为,却又是人人都摆脱不了,甚 至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之所以有如此绵 延的生命力,只因为它有独特非凡的害人功效,不仅远远胜过世 界上最为厉害的杀手,而且可以胜过全副武装的百万大军。这方 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前者如莎士比亚笔下战无不胜的 奥赛罗团听信依阿古的谗言而杀死自己心爱的妻子苦丝狄娜, 结果又因痛心悔恨而自杀。后者如燕惠王因听信谗言而罢了率领 大军连夺齐国七十余城的乐毅的官,结果被齐国的田单大败,七 十余城全部被收复。
  正因为谗言和诬告有如此厉害的杀伤力,所以人们一方谴 责它是罪恶之中最可恨者,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有人在不同的程度 上运用着它。正如俗谚所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的人运用它 还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浸润之谮,肤受之经”就是达到了炉火 纯青、出神入化程度的谗言和诬告。“浸润之谮”不是一时一地对 你所说的谗言,而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像雨水浸润万物那样,一点一滴,不动声色,不露痕 迹。这次给你说某人的一句话,下次给你再说一句,有时甚至是 说一甸听来毫不相干的话,这样逐渐浸润,潜移默化地使你对某 人产生某种印象.那被攻击中伤的人,可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如果说“浸润之谮”是“慢工出细活”,那么,“肤受之诉”则是 “快刀斩乱麻”,一举奏效,使你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错误行动,结 果铸成大错,悔之晚矣。为什么“肤受之诉”会有这么急切灵验 的效果呢?因为它所诬告的内容,都是与你亲身相关,使你会有 真切感受,甚至有切肤之病的事情,所以,往往会使你确信不疑, 贴而起,作出了借误的决定还自以为是当机立断,很有魄力哩。

页数:115/22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