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既然“浸润之谮”和“肤受之诉”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迷惑性 而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明”人-- 看得明白看得远,具有明察秋毫、远见卓识本事的人了。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做不做“明”人问题还不很大,因为 我们毕竟没有什么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对于一个领导人,尤其是 高级领导人来说,做不做“明”人,那问题可就大得很了,因为 生杀予夺权力在手,弄不好就会贻害无穷啊!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①兵:在《论语》、《孟子》和“五经”中,“兵”多指兵器,只有极少数 时候是“兵土”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兵”指军备。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 姓对政府就信任了。”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 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 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 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 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读解】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就 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 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进入小康社会。军 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使社会稳定,人民安 居乐业。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大干快上的精神,为两个文明 建设贡献力量,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割裂的。一方面, 如孔子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没有 “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所以,一味高喊 “穷棒子精神”,要求人民“勒紧肚子闹革命”,的确是不能取信于 民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底,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页数:116/22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