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 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 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 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 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 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 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总 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而不是一 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 一举,我踢你一脚。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 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

  不怨天,不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怨恨,责怪。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 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 知道我的,大概就只有天吧!”
  【读解】   
  所谓“天才知道!”圣人的感慨是很沉重的。
  我们在《里仁》篇里已经说过,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 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虽然他曾多次说过“人不知 而不愠”(《学而》)之类的话,反复中说不被人知道没有什么关 系,在这里又再次明确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只管“下学而 上达”,但他毕竟还是在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所以,说圣人 完全不在乎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确是不合于实际的。
  事实上,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又完全摆脱得了“名”的羁 绊呢?
  君子不言利,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读书人倒是见得不少,可 完全不在乎名,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读书人却是难 以见到。
  追本溯源,就是圣人也未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脱啊!
  ------------------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有 惑志⑤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 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页数:152/22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