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主义,但却主张艰苦奋斗。所谓 “头悬梁,锥刺股”,正是这样的典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 住进了好房子,又有大小老婆陪侍左右,于是便不想再走了。他 老婆姜氏骂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这其实也正是孔子 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是读书人,就不要去贪恋家居的温柔之乡。
------------------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释】
①危:正。②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正直地说话,正直地做事;国家政 治黑暗,正直地做事,说话却要谨慎。”
【读解】
政治清明说话办事都无所顾忌,可以畅所欲言,放心做事。
政治黑暗则需要有所顾忌,尤其是说话,往往祸从口出,招 致危害。
这是孔子教我们处世的艺术。不是滑头,而是生活的经验,保全自己的基本原则。
------------------
有言者不必有德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 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猛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读解】
这几句话说来都很好理解。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 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 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 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 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 仁德。
这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它成了后 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 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 有好的道德修养。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这 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不一定有 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 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