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 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 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 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 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 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 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 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读解】
名与实的问题是一个深奥的逻辑问题,或者说是语言哲学方面 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加以讨论。
我们仅从实用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名分与实际内容的相互关 系。其实.这也是孔子原本的意思。
这里牵涉到的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一、名分;二、在 这个名分下所说的话;三、在这个名分下所做的事。按照孔子的 观点,如果你名分不正.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人听;既然说出来的 话没有人听,事情当然也就办不成了。至于下面继续推论的“礼 后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等,实际上都是“事不 成”的范畴。相反,如果你名分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有人听了;既 然说出来的话有人听,事情也就可以办成,礼乐、刑罚等等一系 列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 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 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不信、让你去 领导一个单位而不给作任何职务,你试试看!让你去率领一支军 队而不给作任何官街.你试试看!看你说话有没有人听、看你事 情办不办得成。
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
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大”而不被任用的孔子对此由衷感 叹,而粗心鲁莽的子路哪里能够理解呢?所以、当听说孔子一旦 做官首先就要正名分时。子路竟然认为老师是太过迂腐了。
其实,老师才是深知个中味。
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
如果你要从政做官、可千方不要忘了圣人的经验之谈。
------------------
谁来种田地?
【原文】
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 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 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