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后得也就是先难后获,都是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意思。看起来,樊迟多少有一点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罢,所以孔子在他提出的两个问题上回答同一个意思,一再叮咛告诫。
关于樊迟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个是改正缺点错误的问题。孔子开的是老处方,也就是开 展自我批评,要求“过则勿惮改”。(《学而》)或者如《卫灵公》 篇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总之是多检查自己,少怪罪别人。 如我们。头语所说:“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
还有一个是辨别迷惑、糊涂的问题。当子张提出同一问题时 孔子举出的是一本爱恨生死的糊涂帐。这一次回答樊迟,孔子举 出的却是亡命徒的问题。为了一点小事,一时愤怒到极点,完全 不考虑后果,动辄拼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结果不仅使自己性 命难保,还连累到父母、妻子和儿女。这样的人不是最迷惑、最 糊涂的了吗?
遗憾的是,这种最迷惑、最糊涂的人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也还 不少。他们不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而且还有火药枪甚至最新式 最先进的手枪在握,动辄弄出人命来,危害社会治安。文明进化 到令天,而迷惑、糊涂者依然如故,这怎不令人遗憾呢?
其实,不仅是这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批评的问题,先事后得 的问题,也都是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处理得好的。所以,孔子对 樊迟说的几点道理,也很值得我们深思而记取。
------------------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②,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于夏曰:“乡③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 仁肴远矣。”
【注释】
①知:同“智”,读去声。后面“知人”的‘知”’读阴平,“知道”的意 愿.②错:同“措”,放置。③乡(xiang):同“向”,刚才。④ 皋陶(yao):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舜时做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 人,因早死,未继位。⑤伊尹:曾助汤灭夏建立商朝。皋陶、伊尹均被 儒家视为贤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樊迟没有明白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