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沽名钓誉, 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的名人。这一点特别需要引 起我们的注意。而且,我们也建议现在爱这一点语言的时髦,有 时复一点古的人有要滥用“闻人”这个词语,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名人 ,还是说“名人”的好,不要说成了“闻人”。不然的话,万一有谁用圣人 关于“闻人”的论述一套,岂不把那千人崇拜万人捧的名人说成伪君子 一样的欺世盗名之徒了吗?
  至于说到达人,则是通情达理,通权达变,通泰练达的人。具体 说,达人有三个条件:第一,品质正直而见义勇为;这是慷慨好义。 第二,察言而观色;这是通情达理。第三,虑以下人;这是谦虚待人。 凡是达到这三个条件的的,就是达人。
  达人当然也可能出名,成为名人,但却是名实其符的名人,与名不符实的 闻人有着根本的区别。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我们要做名实相符的名人,而不要做 “色取仁而违”,欺世盗名,名不符实的闻人。或者,根本就不要做什么闻人名人,而只要做一个能达的人。当然,因为通达而不经意地出了名,那也是无可 奈何的事,就只有顺其自然了罢。?
  ------------------

  先事后得及其它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 “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②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 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修慝(te):修,整治而加以消除。慝,邪恶,错误。②其:这里 代指自己。
  【译文】
  樊迟陪孔子在舞零台下游览,说:“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 消除错误,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后收获,这不 是提高品德了吗?多检查自己的过错,少怪罪别人,不就能够消 除错误了吗?由于一时的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连 累到父母,这不是迷惑吗?”
  【读解】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子张也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崇德,辨 惑”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 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可这里樊迟问 同样的问题时,孔子的回答却是另外一番话了。这又一次使我们看到,孔子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进 行不同教育的。
  在《雍也》篇里,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已经回答过:“仁者先 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里樊迟问怎样提高品德时,孔子又回答:

页数:125/22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