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读解】
这是一段很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一幕生动的话剧。
剧中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子路的“率尔”,轻率急 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尤其是曾点的高雅宁静,都 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至于孔子,既像是老师,又像是导 演。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更是体现得出神入化,异常生动。
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也是各有特色,很好地体现了人物 性格.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在当时算是大型的诸侯国了。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设想,当 时正在危难之中。所以,他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 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不仅有他一贯豪侠 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 自认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家,而且还只能 三年达到使老百姓物质生活小康,至于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 自己则无能为力。如果说冉有是谦谦君子,那公西华就更是委婉 曲致很可以了,他压根儿就不提治理国家的事,甚致说自己根本 就不能做什么事业,而只是可以学习学习,添入宗庙或外交场合 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其实,这个司仪并不小.是相当于今天 秘书长或总务官之类的角色。所以孔于最后说“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认为他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国家。实际情况也的确如 此.子路的豪侠气魄也罢,冉有的谦逊也罢,公西华的委婉也罢, 都是说的治理国家的志向,只有曾皙来了一通完全不同的说法,一 句话也没有谈到国家大事,而只是描绘了一派优哉游哉的春游境 界,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
妙就妙在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干云的子路.反 而会心地笑了他一笑,略略带有讥讽的味道。对谦逊的冉求和委 婉的公西华也不置可否,却偏偏对那个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 曾皙由衷赞叹,脱口而出:“吾与点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难道真是这样贪玩好耍吗?那怎么还 会成为圣人?
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我们在《公冶长》篇里已见到过子路、颜渊和孔子一起谈论 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抚老 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有所 养,老中青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大平,人人过着美好 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