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股市前瞻

时间:2017-03-28

6月21日股市前瞻

2016-06-20 姚尧 姚尧

 今日上证指数继续维持窄幅震荡,收盘时仅上涨3.70点,收报2888.81点,成交量略有萎缩,为1673亿元,如下图所示:


    今日大盘缩量,应该是市场情绪趋于谨慎所致。然而就在A股收盘之后,欧洲股市开始全面大涨,这样的话,明天A股大概率上也是会跟涨的。不过姚尧仍然不建议读者明天采取过于激进的行动,去追高然后把仓位加到很大。我虽然认为明天很有可能会涨,但问题是我不知道它会涨多少,有没有量。我们一直在讲,现在底部结构尚不完整,只有当它出现持续放量以突破底部区间后,我们才能顺着趋势加仓。否则的话,它很有可能涨到压力位后就又继续回落,那么明天追高的人极有可能反而套在短期高位了。

    今天股市可评论的事不多,是以我们说点别的东西。

    在《论语》里曾记载这样一段对话:

    孔子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些?”(子谓子贡:女与回孰愈?

    子贡是个头脑极其聪明灵光的人,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就是颜回,所以连忙谦虚道:“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是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上文中的“赐”就是子贡,他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听到子贡这么说,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对于孔子这句话,历来又两种解释,关键就在“与”字。一种说法认为,“与”是动词,作“同意、赞同”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是不如啊,我也觉得你不如颜回。”另一种说法认为,“与”是连词,作“和”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是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颜回。”

    这两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究竟哪一种说法更贴切孔子的真实原意,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只是想通过这段对话引申出读书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叫闻一知一,也就是说你告诉了他什么,他就知道了什么。大家不要小看了闻一知一,很多时候你读书时是做不到这点的。譬如你现在拿去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论文给我看,我肯定就是闻一知零了。

    可能你会说,术业有专攻,不是这个专业的人,不懂也很正常。那我再举个例子,在《5月19日股市前瞻》(5月19日股市前瞻)中,姚尧曾经为读者讲解过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谈到其中的“只是”二字并非是如今人所理解的“只可惜”,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正是,正好”,因而该诗的本意并非如俞陛云先生所解释的:“作者还没来得及欣赏够夕阳美景,突然想到黄昏之后便是黑夜,眼前美景都将不复存在,遂触动心中的伤感。”而应该是如周汝昌先生所解释的:“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可能你又会说,诗词这玩意本来就需要反复揣摩,理解出现偏差也正常,如果正常说话大概就不会了。那我再举个例子,在《6月16日股市前瞻》发表后,不少读者询问姚尧为什么今天发这么大火?是什么事情导致的心情如此之差?甚至还耐心地劝说姚尧做人要淡定,不要因为别人的质疑而生气伤身。同时,又有不少读者询问姚尧为什么今天心情这么好?说没想到姚尧居然如此幽默有才,直接把他笑喷了。读者中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姚尧在那篇文章末尾写道:“不要总想弄个大新闻!涨个四五十点就以为大牛市启动了!就担心自己要踏空了,然后把我批评一番!我很抱歉,我今天是作为一个长者跟你们讲这个,你们毕竟还too young,我有这个必要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明白这意思吧?我告诉你们,我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什么样的底部我没见过?你们啊,naive……”现在大家明白了,了解这段话典故的读者,知道姚尧是在幽默,心情好得很。不了解这段话典故的读者,却误以为姚尧是在懊恼,心情糟的很。所以不要以为闻一知一是很容易的事,看似很简单平常的一句话,也可能因为对背景的不了解而导致你对作者的理解产生重大的偏差。

   第二种境界,叫闻一知二。我们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为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说:有个女孩子,八岁的时候就知道爱美,开始偷偷照镜子,能画很漂亮的长眉。十岁的时候去踏青,用美丽的芙蓉作自己的裙子。十二岁的时候学习弹筝,整天勤学苦练,都不肯把弹筝时保护指甲的指甲套卸下来。到了十四岁,她就已经算是长大,不能再随便见外人,要准备出嫁了。可是呢,过完年后,她都十五岁了,还没嫁出去,她心里这个伤感啊!伤感得荡秋千时迎着春风不觉流下泪来,却又怕人家看见笑话,只能背过面去,默默流泪。

    我现在把这首诗翻译出来了,如果你也能读懂,那就算闻一。可是,李商隐真的只是要描写一个少女的成长史吗?不是的,他在说他自己,他是在借由女子的美好来比喻自己的才华,用女子未嫁的焦虑来比喻自己对前途的担忧。我为什么敢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用男女关系来比喻君臣关系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从屈原开始就是这样。屈原在《离骚》里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明面上,屈原说的是女子因美丽的眉毛遭人嫉妒,实际上则是写君子因贤能而遭人嫉妒。不仅如此,女子的眉毛、画眉、化妆也有了相应的引申义,用来比喻文人的品德和才学。

    譬如杜荀鹤写“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明面上,诗人说的是一个嫔妃在抱怨,既然皇帝并不是根据美貌来决定是否宠幸,那我化妆又有什么用呢?(此闻一知一)实际上,诗人是想说既然皇帝不是根据真才实学来选拔人才,那我这满腹的才华又到哪里施展呢?(此闻一知二)

    又譬如温庭筠写“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明面上,诗人说的是女子因为得不到丈夫的喜爱,所以对画眉毛打不起兴趣,也没有按时梳洗化妆。(此闻一知一)实际上,诗人是想说既然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器重,那我又何必努力工作呢?(此闻一知二)

    因此,读者必须有更加丰富的知识,更加深厚的学养,才能真正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而不只是流于文字的表面。所以当你下次再读到孟郊的“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就应该立即反应过来,这不只是说女子在丈夫死后不愿改嫁,而是要说文人宁可安贫乐道,也不愿意再投靠新的权贵。

    第三种境界,即闻一知十,就是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文字之后又跳出文字,不受限制地将其运用在其它领域。还是引用《论语》里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为例。    

    子贡问:“一个人贫穷时不谄媚,富贵后不骄傲,怎么样?”(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说:“这个人不错,但还是不如贫穷时快乐,富贵后受礼的人。”(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又问:“《诗经》上说,雕琢美玉时需要不断切磋琢磨,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吧?”(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能够联想到未来的事。”(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诗原本是讨论一个人贫穷和富贵时的修养问题吗?它出自于《卫风·淇奥》,原文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这几句诗是借绿竹的青翠挺拔来比喻君子的高风亮节,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的是在道德学问上的不断精进。可是子贡活用了这两句诗的意思,点出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贫而乐,富而好礼”之间的层次不同。前者的作法是要维持现状,不因贫富变化而丧失品格,而后者则强调不断精进,无论贫富都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

    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在《论文学接受》中将读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读者,能够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亦即我所谓的“闻一知一”;第二类读者是透明性读者,能够透过文字表面而体悟到深层的本质,亦即我所谓的“闻一知二”。第三类作者,它能够将作品的原文作为出发点,然后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全新的创造性诠释,其实也就是我所谓的“闻一知十”。墨尔加利将这种创造性的诠释称为“创造性背离(creative betrayal)”,也就是说,读者的全新诠释可能已经偏离了作者的原意,而只是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的全新灵感和体悟。

    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北宋仁宗嘉佑二年,大文豪欧阳修主持当时的礼部考试,看到有一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非常出色,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欧阳修正准备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突然又多了个心眼,觉得天下能够写出这么优秀文章的人实在太凤毛麟角了,而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这篇文章该不会是曾巩写的吧?欧阳修越想越觉得像,于是为了避嫌就将这篇文章改成了第二名。等试卷解封后,欧阳修才发现写这篇文章的人并非曾巩,而是年仅二十周岁的苏轼!对此,欧阳修感叹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不过,欧阳修对文中“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皋陶三次说杀,尧三次说恕)这两句话感到奇怪,想自己这么博学,怎么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回事,便去请教苏轼这个典故是从哪里来的。苏东坡回答出自《三国志·孔融传》。欧阳修觉得不对呀,《三国志》我读得滚瓜烂熟,怎么不记得有这回事?回家翻查后果然找不到这事,便又来问苏轼。

    苏轼就对欧阳修说,是这么回事:曹操灭了袁绍之后,把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做老婆。于是孔融就去跟曹操说,当初周武王伐纣后将商纣王的妻子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做老婆。曹操大惊,问这是出自什么典故?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后,这才恍然大悟,从此逢人就夸苏轼了不起,甚至预言说:三十年后,天下没有几个人还会记得我欧阳修,但是苏轼的名字将像璀璨的恒星一样闪耀天下,彪炳史册。

   苏轼这里使用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的意思是说看到当今皇帝会这么仁厚,想来古代明君也是这么仁厚的,这与孔融当年讽刺曹操占领了对手的地盘后又抢对手家女人的原意大相径庭。这,就是墨尔加利所谓的创造性背离。

    那么,你们每天读姚尧的文章,是闻一知一呢,还是闻一知二呢,还是闻一知十呢?又或许有些读者只是闻一知零吧?他们感兴趣的永远只是第二天的涨跌。

【推荐】 9月21日股市前瞻
【推荐】 1月20日股市前瞻
【推荐】 怎样看待二胎概念股?
【推荐】 忠臣如何不被杀(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