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如何不被杀(续)?

时间:2017-03-28

忠臣如何不被杀(续)?

2016-10-04 姚尧 姚尧

  我在1日发了篇文章《忠臣如何不被杀?》,在文章的末尾问道:“如果你是典冠,有什么办法能不被杀?”在提这个问题之前,我自己心里是有个答案的。但许多的读者留言极具创意,所以我们还是先总结点评下读者的各种方案。由于前文已经列出六种不可行方案,所以延续前文的排序,我们从方案7开始编号。

  方案7:逃跑。

  许多读者提到,既然盖也是死,不盖也是死,那就只好逃跑。可是逃跑难道就能不死吗?以韩昭侯的实力,想抓到典冠并不难,而且作为韩昭侯的近臣,韩昭侯也不能允许典冠凭空消失。当典冠被抓回后,他的结局或许更惨,如果他解释自己是因为两难而逃跑的话,没有人会相信典冠,大家一定认为典冠是有其它不可告人的秘密而畏罪潜逃。就算典冠最终不被抓回,那也是极其糟糕的选择。这次原本犯错的是典衣,典冠因为典衣犯错而丢掉自己的工作,难道不够愚蠢吗?更何况,这还给了典衣足够的时间空间来把责任都怪在典冠身上,甚至说自己是被典冠陷害才无法正常工作的。《水浒传》中,杨志奉命押送生辰纲前往东京,一路小心谨慎。无奈天气太热,众军士不顾杨志劝阻非要到树林休息,又非要饮用白胜卖的酒,结果中了蒙汗药而被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杨志酒醒后不敢回去复命只得逃走,于是众军士就把责任全推到杨志身上,说是他勾结强盗,劫走的生辰纲。

  方案8:辞职。

  许多读者提到,既然韩昭侯这么难伺候,那干脆就不要做了,辞职走人算了。显然,严格来说,辞职不能算这件事的解决方案,典冠不可能等韩昭侯酒醒之后提辞职,因为那时候韩昭侯已经勃然大怒了,你这时候提辞职只会火上浇油。要辞职的话,只能是事发前提出辞职。可是,事发之前你怎么提辞职呢?典冠对韩昭侯说,“我担心做你的下属迟早会被杀掉,因为我无法解决好失职和越权的两难问题。”这时候,韩昭侯一定会跟典冠保证,“我这个人向来是非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信你可以去打听一下。至于说越权的问题,我更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我想大家应该都有经验,刚开始的时候领导讲的话总是非常好听,但最后通常都做不到。而且我们讲过了,韩昭侯这种现象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即便到今天仍然也是如此,只是处罚起来不至于杀头罢了。所以你如果跳槽到别的组织,迟早也还是要面临这样的考验。更何况,基层的选择会比较多,越往高处走选择就越少。当年诸葛亮在隆中高卧时选择是很多的,可以投靠曹操,可以投靠孙权,可以投靠刘表,也可以一辈子不出山。投靠刘备后,最初君臣之间如鱼得水,可进入西川后受信任程度已经明显降低。这时候的诸葛亮又能怎样?他还能投靠曹操或者孙权吗?他还能辞职回隆中吗?都没有可能,他的一生已经无法和刘备与蜀汉政权再划分开了。至于有人说典冠可以自己去创业,这就太不切实际了,创业是有专业门槛,不是光靠情绪就可以的。读者中绝大多数人都在组织内生存,或多或少都有对领导不满的时候吧?你们都出来创业了吗?创业都成功了吗?更何况,出来创业要受的委屈未必就比原组织少,甚至面临的压力更多了。像姚尧这样的宅男或许可以云淡风轻,但这个世界还是需要绝大多数人在组织内工作的,宅男的生活方式本身并不值得提倡。

  方案9:生火

  又有读者提到,可以在房间内生火取暖,这样既不用盖衣服,也能让韩昭侯不着凉。我认为,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方案。既然宫廷管理已经细化到衣服和帽子都有专人负责,那么生火这样的重要岗位也必定会有专人负责。所以,当典冠找到典火要求生火取暖时,典火肯定是要拒绝的,因为这不符合典火的工作职责。如果典火居然配合典冠生火取暖,那问题就更严重了。典冠为韩昭侯盖衣服,这毕竟还算是符合标准作业程序,典火生火取暖这就不是标准作业程序了,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舍近求远呢?有什么图谋?更关键的,倘若典火可以堂而皇之的到寝宫生火,还有读者说要关上门窗以抵挡风寒,那万一典冠和典火哪天合伙烧死韩昭侯呢?韩昭侯不担心吗?所以,典冠找典火或典窗来实施替代性方案,这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

  方案10:糊弄。

  有读者提到,可以找个借口将韩昭侯唤醒,然后再顺便问他要不要盖件衣服。这个逻辑上是行得通的,可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毕竟以典冠的层级和身份,每天都是严格按照既有规定工作,又不可能接触到什么紧急军情,很难找到非把韩昭侯唤醒的理由不可。又有读者提到,可以谎称韩昭侯身上附着一条龙。这个说法倒是很有创意,我记得有个故事,有位权臣(具体是谁记不清了)在床上睡觉,侍女在端茶时不慎将主人最喜爱的杯子打碎在地,她情急之下找的借口就是看到有条龙附在主人身上,吓了她一大跳这才不慎摔碎杯子的。但创意归创意,真做起来是否能蒙混过关?这终究还是步险棋,万一领导不信邪呢?要知道,没有那个领导是愿意被自己的下属当傻子一样糊弄的。更关键的,无论如何这都是以牺牲韩昭侯的健康睡眠为代价,从工作伦理的角度是说不过去的。

  方案11:请罪

  又有读者提到,将衣服给主人盖上,然后守在韩昭侯身边,等他醒来后主动请罪,说:“我知道给你盖衣服是越权,你可能会生气,甚至处死我,但是为了你的安全,为了天下苍生,我就算明知会死也不能让你着凉。”这种话听起来是有点肉麻,但我觉得操作上是可行的。在韩非子原文的表述中,韩昭侯醒来后心情大好,问左右:“是谁给我加的衣服?”左右回答:“是典冠。”也就是说,韩昭侯醒来时典冠不在身边,这就表示典冠完全不了解越权的严重性,盖完衣服以后他仍然是该干嘛就继续干嘛!在这种情况下,韩昭侯不得不通过惩罚典冠来强调制度的严肃性。可如果典冠片刻不离韩昭侯左右,待其醒来后又主动诚惶诚恐地请罪,这就表示典冠是明白越权严重性的,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得不从权。那韩昭侯也能够放心,知道这次越权属于例外,不会成为常态,反倒有可能会宽慰典冠:“你办事,我放心。”所以,虽然姚尧事先没曾想到,但这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下面,我向大家报告我自己的想法(其实相关内容也有读者在留言中提到)。我们现在重新阅读韩非子的原文,它大致可以分为四段:

  一、昔者韩昭候醉而寝,

  二、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

  三、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

  四、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

  第一段:韩昭侯喝醉酒睡觉,而典衣又不在,未能及时给韩昭侯加衣服。显然,这部分错在典衣,而不在典冠。所以,那些建议典冠逃跑之类都不是好方案,典冠原本就不需要为别人的错承担责任。

  第二段:典冠怕韩昭侯着凉,给他盖上衣服。纯粹从保暖角度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案当然是给韩昭侯盖上衣服。所以,给韩昭侯盖衣服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他之后的处理方式。

  第三段:“觉寝而说”,韩昭侯刚醒过来的时候是高兴的,因为看到有人帮他盖上了衣服。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

  第四段:韩昭侯因此处罚了典衣和典冠。这句话说的是最终的处理结果,显然问题出在第三段的后面那个问答:

  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

  左右说的是实话,可就是这段实话让典冠丧了命。

  如果我是典冠,我第一反应是韩昭侯可能会着凉,我必须为他盖上衣服。第二反应是盖衣服的事不归我管,由我来盖就是越权。那怎么办呢?我就先找到韩昭侯的一个左右,问这事应该怎么办?左右会想,我们确实应该给韩昭侯盖衣服,但盖衣服这事也不归我管,我管也是越权。考虑再三之下,左右会告诉你:“我也没什么好办法,要不去找另一个左右来问问?”于是你又去请教另外一个左右。这样一个接一个推演下去,通常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大家找到一个适合做这事而又不越权的人,譬如大内总管等。要么找不到可以负责的人,那么大家共同商量,我们还是先给韩昭侯盖上衣服,等他醒来后共同解释。我相信不会有第三种结果,韩昭侯的左右中绝不可能有人会说:“领导感不感冒关我什么事?你自己看着办。”所以,典冠可以通过此种方法把韩昭侯的左右都拉下水,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了。那你觉得韩昭侯醒来会怎么想?他会想,原来典衣不在,你们知道为我盖上衣服,说明你们心里是有我的。而且你们遇到这种突发情况会商量,而不是某个人擅作主张,这就不存在谁越权的问题。而且我醒来后,你们又知道及时汇报解释,表示你们很懂得分际。这样,韩昭侯只会责罚典衣,又哪里会怪到其他人呢?

  所以,典冠之死不在于他给韩昭侯加衣服,而在于他太过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让韩昭侯觉得他越权了。也许有人会说,如此战战兢兢,那活着多累啊!其实,伴君如伴虎,在领导身边工作本来就是件辛苦的事情。更关键的,典冠没有处理好与韩昭侯左右的关系。诚然,没有人可以做到永不犯错,但每个人犯错之后所遭到的惩罚却是不尽相同的。事先无人提醒,事发无人美言,事后无人求情,这才是典冠最终死的原因。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已经偏离了韩非子原文的本意。韩非子写《二柄》是告诫君王万万不可丧失了手中的权柄,而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告诉读者,如果你想在组织内有所建树,那就一定要搞好与领导左右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和左右关系处理得好,则他们可以帮你在领导面前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否则的话,可能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但话又说回来,和领导左右保持好关系又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候甚至要做出许多违心违法的事情。要让左右帮你在领导那摆平事,你就必须在别的方面补偿他,于是官场就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导致组织越来越僵化堕落,直至最终覆灭。遍览中国几千年的王朝兴衰更替,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却极少有成功的案例。原因在于改革说到底就是利益重分配,而这个重分配过程多半要触动到左右的利益。如果能在保障左右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改革还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不能保障左右的既得利益搞改革,则必定会遭到左右的疯狂反扑,最后的结果通常是改革者先被左右整垮,最后左右和领导一起覆灭。中国的古书里蕴含着精彩纷呈的帝王心术和权谋之道,用来升官发财是极其容易的事。可是如何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的中国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我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推荐】 忠臣如何不被杀?
【推荐】 趁闺蜜来自家串门 女子去闺蜜家行窃
【推荐】 一个好的微信群,是如何运营推广和赚钱的?
【推荐】 2021贵阳楼市年鉴 | 核心住宅成交564万方,翡翠公园成年度住宅销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