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股市前瞻

时间:2017-03-28

1月26日股市前瞻

2017-01-25 姚尧 姚尧

今日上证指数上涨7点,收盘报3149.55点,成交量为1268亿元,如下图所示:


大盘继续维持缩量缓步推升的走势,是以我们在操作策略上依然维持前期观点,将仓位控制在六七成左右。春节前的行情基本也就这样,就看节后是否能够放量突破上行了。

明天是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故而这也是姚尧春节前最后一篇文章了。自开通公众号以来,几乎每天都有读者追问姚尧是学什么专业的。其实,这个有那么重要吗?你们觉得,姚尧这种人是靠什么样的专业教出来的吗?

自古以来,真正的大学问家都是没有专业界限的,请问司马迁是什么专业?哦,他写了《史记》,所以是史学家。哦,《史记》的文采很好,所以是文学家。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史记》里面有《八书》,即《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里面详细讨论了礼仪、音乐、法律、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工程和经济政策。此外,他还给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作传,譬如我们前阵子就大量引用《货殖列传》里的文字,这篇是给大商人作传的,里面有非常丰富深刻的经商理财知识,放在今天依然能发人深省。你现在觉得,司马迁是什么样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且不说清华北大的资深教授,就是那些所谓诺贝尔奖获得者,又有几个人敢说这个话?他们最多也就是“成一家之言”罢了。司马迁又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人家甚至连整个时代都看不上,要在后世的圣人君子里等待知音,这才是大学问家的风采。

经常有读者留言,说:“为什么你的大脑能记住这么多东西,为什么我读了总是记不住?”其实你们一开始就把目标搞错了,读书的目标不是为了记住,读书的目标是要能通透。如果不能通透,那最多也就是在不读书的人面前卖弄学问,没有太多实质上的意义。一旦能够通透,也就无所谓记住的问题了。而要做到通透,就必须得有如浩瀚大海般的阅读量,正如清朝李光地所说“读书不透,多亦无益,然未有不多而能透者。”

举个例子吧,我们最近好几篇文章都在讨论陶渊明,我曾说:“陶渊明属于那种绝大多数人永远不可能真正读懂,而一旦真正读懂就不可能不对其无限崇拜的诗人。”很多读者不服气,跑来跟我辩论,说陶渊明根本没那么伟大,他只是洁身自好而已。辩论当然是好事,可令人尴尬的,是这些人说的越多,就越显示他根本读不懂陶渊明。所以什么叫作“无知者无畏”,越是什么都不懂的人,越是敢大放厥词。我不是心胸狭窄到听不进反对意见,而是拜托你在反对之前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你到底了解多少陶渊明的时代背景,读过几篇陶渊明的诗文,又真正读懂过多少,就敢在那胡说八道。我如果是你,至少应该重新调研学习一番陶渊明,看看自己以前的认知是否有所偏差,然后再来提反对意见吧?古话说:“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这种想都不想就叽叽歪歪一大堆的半桶水,怎么看都是“不贵”的表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中学语文课本里都学过,现在让你背诵原文是不可能了,但应该都还能大概记得里面说了些什么。陶渊明身处乱世,所以幻想出一个桃花源,这个桃花源风景优美、太平祥和,代表了作者心中的美好愿望,可惜它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想也是白想。当初你们语文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这么多年你也一直这样认为的,没错吧?如果比较用功的话,或许你还会背诵里面一些优美的词句,诸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差不多就这样了吧?

我现在想问的是,有谁记得这篇文章最后一段的吗?他是这样写的: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大家是不是已经印象不深了?相对于《桃花源记》全篇的优美而言,这段话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平淡。如果我现在告诉你,这段话才是全文的关键,你会不会觉得很讶异?想一想,为什么?

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美丽祥和的王道乐土,如果纯粹只是幻想的话,那么文章写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加上最后一段的。可事实上,陶渊明对于王道乐土并非只是纯粹幻想,他是真心想要努力追寻实践的。可惜的是,南阳刘子骥曾经努力追寻过,没有成功就病逝了。而更加可惜的是,在南阳刘子骥追寻未果之后,世人对于王道乐土已经不抱信心,连追寻的意愿都没有了。所以你还觉得陶渊明是在纯粹写景吗?他是在感慨,在春秋战国的乱世,还有孔子这样的圣人想努力恢复王道乐土;可在如今这个乱世,还有人想恢复王道乐土吗?没有的,每个人都在想着争权夺利,做一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事情,我空有高洁的志向,空有满腔的热血,又有谁能理解呢?还记得我们上次引用龚自珍的那首诗吗?

陶潜酷似卧龙豪,

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

二分梁甫一分骚。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试问又有多少人读出了《桃花源记》里的悲剧呢?作者全篇极力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立足点就在最后一段的毁灭。我明明知道是有那么个王道乐土的,那是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了。不但见不到,连愿意追寻的人都没有了。所以陶渊明为什么一次次带着热情入世,为什么又一次次失望归隐,为什么他总是饮酒必醉,他不醉又能怎样?你只有读出这种味道来,才能真正体谅到陶渊明的孤独与痛苦,而这个语文老师是不教的。中国的诗人,没有哪个是刚开始就立志做大诗人的,他们的志向都是要治国平天下。很多大诗人之所以成为大诗人,是因为志向无法施展,才将他满腔的忧愤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而这些诗作总是充满感情。可我们的语文老师,有几个是怀抱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吗?他们只是想让学生考高分而已。当然这本身也不能说有错,但其结果就是很多诗文他们根本读不懂,因为格局不够,阅历也不够。

古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如果我初中时读一百遍《桃花源记》,你觉得我能读出这些深刻的趣味来吗?答案也是不可能的,同样是因为格局不够,阅历不够,那也是我很多年以后,读了很多书,经历了很多事,才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来的。所以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读书要通透,但通透的基础是广博。精读是必要的,但光靠精读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有浩瀚大海的心胸。

最后给大家看一首我自己写的五言绝句:

掩卷群山倒,

挥毫百浪连。

茶香吐妙语,

斗室自欢颜。

我自己书房里有张小床,平时看书做研究时,经常会随手将书搁在床上而未能及时整理,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渐堆积成一摞一摞,像一座又一座小山一样。有时读书读到兴奋,掩卷起身时会把堆积着的书碰倒,继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就好像群山被连续推倒一样。起身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悟形诸笔端,灵感便如海浪一般连绵不绝。尔后一边品茶,一边读书,感受自己环绕茶香的舌尖诵读着那些精妙语句,我每天虽然宅在小房间里也觉得非常开心。

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

【推荐】 8月29日股市前瞻
【推荐】 1月23日股市前瞻
【推荐】 1月20日股市前瞻
【推荐】 1月24日股市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