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诗经
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多数人都难以做到。没有富的,拼命 想富。已经富了的,拼命想更富。没做官的,一心想做官。已经 做了官的,一心想官帽更大。殊不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要想得救,唯有靠自己,他人帮不了任何忙。正如染上毒瓜 要想戒毒,虽然可以强制,最终还得靠自己痛下决心,洗心革面, 断绝欲念。知足常乐,已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更不只是对贫 穷窘困者而言;富贵者同样也当设立这样的警戒线。越过警戒线, 是无边苦海;固守在警戒线内,便是自我解放。
------------------
墓门
——口诛笔伐的限度
【原文】
墓门有棘①,
斧以斯之②。
夫也不良,
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
谁昔然矣③。
墓门有梅④,
有 萃止⑤。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6)。
讯予不顾,
颠倒思予(7)。
【注释】
①墓:墓道之门。棘:枣树。②斯:用斧头劈开。③谁昔: 往昔,从前。然:这样。④梅:应为“棘”字。⑤ (xiao):猫头 鹰。萃:聚集。止:语气助词,没有实义。(6)讯:劝诫,规劝。(7) 颠倒:指是非混淆。
【译文】
墓门有棵枣树,
拿起斧头砍掉它。
那人不是好东西,
国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坏不悔改,
从来他就是这样。
墓门有棵梅树,
猫头鹰来住上边。
那人不是好东西,
作歌规劝他悔改。
规劝他也不悔改,
不分是非和好歹。
【读解】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对作恶者的诅咒。诅咒的作用是很 有限的,并且多半是在背地里进行,大概是迫于某种压力或威胁。 同时,事情尚处在诅咒阶段时,反过来证明了还未发展到绝对不 可忍受的地步。
口诛笔伐便进了一步。敢于公开站出来进行指责、声讨,表 明被谴责者的恶行已使人坐不住了,不得不以某种形式来表达愤 慨。即使在这时,声讨谴责依然是一种彬彬有礼地表示愤慨和不 可忍受的方式。
最极端的方式是揭竿而起,用强力或暴力除掉作恶者。这是 忍无可忍、迫不得已而行之,连根铲除,意在不使作恶者再行作 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必采取极端的除恶方式,总是怀